兜兰的迁地保护
10年前, 已经确认的兜兰属植物只有80种左右,近年来, 由于各国对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的深入调查, 不少新种被发现, 目前确认的兜兰属植物已达到107种。中国兜兰属植物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十七卷兰科(一)中记录的只有18种, 在2009年刘仲健等所著的《中国兜兰属植物》及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of China第二十五卷中记录有27种, 近年来又有几个新的分布种被发现。世界上对兜兰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 系统分类、 谱系地理、 杂交育种、 繁殖栽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资源的缺乏, 很多研究很不系统。特别是在迁地保护方面,如果直接从野外过多地采集原生种,会继续破坏其野生种质资源,因此,许多单位和个人迁地保护的种类多是通过无菌播种等方法获得实生苗。
[attach]5099[/attach]
作者利用灰色关联度对产于中国的 27种兜兰进行了观赏价值评估和适应性评价,分析得出结论:飘带兜兰是最值得在华南地区栽培的兜兰种类,其次为白旗兜兰。
[attach]5100[/attach]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在上世纪就已迁地保护了世界上60多个兜兰属原生种,多是有来源的野生资源。中国对兜兰属植物的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仅有少数几例报道,如贵州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在对所引种的24种兜兰的成活率、繁殖率、开花率和长势进行综合分析。中国深圳兰科研究中心也收集到了不少野生种类,但未有公开报道。华南植物园在对国产兜兰属植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资源调查,在不破坏野生群落维持的基础上进行了种质资源的迁地保护,但部分种类由于个体过少,我们直接在野外开花植株上进行人工授粉,在获得种子后再进行无菌播种获得实生苗用于迁地保护。目前,我们已收集到国产兜兰属的全部27个原生种,收集到的国外原生种已达52个。同时,收集到具育种价值的优良兜兰亲本200多个,在华南植物园已初步建立了兜兰的种质资源圃和育种核心种质资源库。
[attach]5101[/attach]
我们在引种驯化过程中发现,同一地域不同的兜兰种类及同一种类的不同生态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产于云南保山的杏黄兜兰在华南地区引种栽培时,成活率较低,叶片变小、开花率低,表现出较差的环境适应性,而产于同一地点的彩云兜兰成活率高,植株生长旺盛,开花率高,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性。针对此,我们利用灰色关联度对产于中国的27种兜兰进行了观赏价值评估和适应性评价,分析得出飘带兜兰是最值得在华南地区栽培的兜兰种类,其次为白旗兜兰。而杏黄兜兰、硬叶兜兰、白花兜兰不适于华南地区栽培。兜兰新品种培育兜兰的杂交育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第一个兜兰属的人工杂交种P. Harrisianum就是由原产于中国的紫毛兜兰(P. villosum)与产于马来西亚的髯毛兜兰(P.barbatum)杂交而得,并于1869年由伦敦Veiteh苗圃正式注册登录,1876年伦敦Veiteh苗圃又利用P. Harrisianum和波瓣兜兰(P. insigne)杂交又获得了具3个种血统的杂交种P. Oenanthum。现在RHS (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登录的兜兰杂交种已有3万多个,产于中国的3个种波瓣兜兰(P. insigne)、紫毛兜兰(P. villosum)以及白旗兜兰(P. spicerianum)已为大部分的现代观赏杂交种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育出了大量的杂交后代。目前,在中国大陆花卉市场上流行的兜兰商品主要是从中国台湾、荷兰等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杂交种肉饼类(标准型兜兰)和摩帝类(P. Maudiae Type)兜兰,以及少量直接从野外采挖的原生种和多花类杂交种。其中许多肉饼类、摩帝类杂交种适合华南地区栽培。
[attach]5102[/attach]
摩帝兜兰(P. Maudiae)是由瘤瓣兜兰(P.callosum)和劳伦 斯兜兰(P.lawrenceanum)杂交而来,曾多次获奖,不但观赏价值高,而且易开花。利用瘤瓣兜兰深红色或黑色无性系(P. callosum ‘Sparkling Burgundy’)和劳伦斯兜兰(P.lawrenceanum)杂交得到了深红色至黑色的后代 ‘Merlot’。黑色的摩帝及其杂交后代统称为vinicolour,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流行并多次获奖。摩帝白花种P. Maudiae‘The Queen’是由瘤瓣兜兰的白花系(P.callosum‘Sanderae’)和劳伦斯兜兰白花系(P. lawrenceanum ‘Hyeanum’ )杂交而来,1900年就被育成,其白色中萼片上有绿化条纹,花瓣和唇瓣均为绿色,现在市场上也十分受欢迎。
[attach]5103[/attach]
近期,我们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了兜兰的诱变育种,利用子房注射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转基因技术进行兜兰的转基因研究,并已成功地将能促进兰花提前开花的FT基因转入到了多花型兜兰中,有望使多花型兜兰营养生长期从6-8年缩短到3-5年。
[attach]5104[/attach]
兜兰的繁殖和栽培
兜兰的常规繁殖主要采用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迫切需要开发高新生物技术来提高兜兰的繁殖系数和扩大生产。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兜兰是兰科植物中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难度最大的属之一,有些兜兰授粉后种子结实率低、自然状态下极难萌发,而无菌播种萌发率也较低、成苗难。特别是兜兰组织培养难度大,世界上成功的报道极少。在中国大陆,仅少数单位报道了杏黄兜兰、硬叶兜兰、带叶兜兰、彩云兜兰、亨利兜兰等兜兰无菌播种获得成功。目前,我们已完成了50多个兜兰原生种和300多个兜兰杂交种的无菌播种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大部分种类能进行种苗的规模化生产,特别是兜兰组织培养无性克隆技术的突破能进行杂交种优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attach]5105[/attach]
中国兜兰的栽培多为家庭式的小规模栽培,由于兜兰市场的不断扩大,这种生产模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进行规模化的产业生产十分必要。中国在兜兰的栽培基质、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报道还很少,中国台湾等地采用无土基质(水苔、火山石、风化石、树皮等)栽培兜兰,不夹带菌虫,肥水管理也较为方便,生产的产品长势茁壮,病虫害少,质量好,已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有利于出口。
[attach]5106[/attach]